成都理工大学
今天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建校纪念日,从1956年的支援西部、开荒建校,到2021年的“双一流”特色高校,我们的成理走过了65年的春华秋实。
今日,我们不仅要回顾成理65载的奋斗历程、辉煌岁月。更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擘画新蓝图,奋进新征程!
成都理工大学65周年校庆活动即将开启,欢迎广大校友广泛关注,群策群力、建言献策,共同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月,高等教育部、地质部合署向国务院申报兴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3月5日,地质部派部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陈籍思同志偕同两名工作人员到成都建校,四川省、成都市党政领导给予了极大关怀和支持,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同志、成都市市长米建书同志陪同陈籍思同志一行亲临市东北郊十里店选址。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学校(中技校)、交通大学(由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和西北工业学院采矿系抽调)、地质部、中南地质局等30余所高校和机关单位部分教师和干部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6月开始,学校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包括四栋学生宿舍、大礼堂(兼食堂)、厨房、浴室在内的17482平方米的第一期工程,并于同年9月底、10月初先后交付使用。紧接着开始了包括教学甲楼(现西区第1教学楼)、乙楼(现西区第2教学楼)、教职工宿舍、幼儿园共16776平方米的第二期工程建设。学校自建校起即开始招收本科生,设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及勘探系共3个系,招生1551人,并于当年10月10日开学,10月15日正式上课。教师和学生在草棚和简陋的教室、实验室里潜心上课学习,课余时间在建校工地义务劳动。全国10多所高校的数百名创业者,在当时一片荒凉的“大坟包”上,创造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的奇迹。 当时地质人讲的都是艰苦奋斗,讲的都是“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共同的事业追求使得这群地质教育精英释放出艰苦奋斗、实干兴校的巨大创业活力。这是学校第一次创业的起点,奠定了优势特色的地质专业和学科的深厚根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就是那个时代自强不息品格的真实写照,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学校新增地球物理勘探、矿物矿石分析专门化2个专业,共计有6个专业招收新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各年级学生和教师各半转入我校;同年11月,学校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学校为支持我国在可可托海矿区建立大型稀有金属勘探、采矿、选矿生产基地,开门办学提供人才支撑。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学校全面恢复招生,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模,搭建学术梯队,形成了地质学科的优势特色,成为国内优秀的地质院校之一。
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批准学校“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成都理工学院和西南石油学院联合申请,属于联合型实验室。▲1995年,油气藏地质工及工程重点实验室验收评审会
实验室围绕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以我国特别是西部复杂油气藏、海洋深水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认识油气藏、开发油气藏、保护油气藏、改造油气藏”为主线,油气并举、海陆结合、气为特色,瞄准勘探开发科学前沿,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两头延伸,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培养和汇聚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油气勘探开发创新人才队伍,提高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油气工业持续发展。
5月6日,经地矿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学校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在坚实的办学基础上,主动进行战略调整,发展优势特色,拓展学科专业。学校更名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年12月,学校被确定为地质矿产部重点高等院校。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评估,并获得良好评价。9月,学校与中国核工业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合作成立成都理工学院乐山分院。从1993年至2001年,学校加快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后,学校为了缓解资源紧张,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支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建设,完成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筒子楼”改造工程、现代教学楼、南苑一期、校医院、学生五公寓、第4和第8教学楼等单体工程建设。
到2000年底,学校拥有2个一级博士授权点,9个二级博士授权点,25个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44个本科专业;开展了广泛的课余活动和科技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成绩名列四川高校前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8次获得“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要求,重新思考办学定位,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实施结构性调整,发展优势特色,拓展学科专业,优化整体结构,形成了基础地质、资源能源、工程环境、沉积学、应用地球物理和地学核技术等主干学科优势。至2000年,构建起了适度综合的多科性大学框架,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整体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从单科性地质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跨越。5月11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成都理工学院为主体,成都理工学院与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成都有色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并于同年9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良好评价。学校独立完成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学校建校50年的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时隔十年,学校再度揽得此奖,2015年1月,学校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客座教授尼克·伦格斯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他也是四川省内高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外国学者。
10月26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正式批准建设。▲1995年,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专业实验室验收评审
2010年12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近十余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研究课题近1200项,解决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及技术难题。实验室依托于学校有力支持下,始终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的战略目标,结合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理论创新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推动我国这一领域科学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重点研究解决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为我国防灾减灾、保障经济活动和社会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需求积累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共享服务。“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学校积极参与科技减灾,护航灾后重建工作,打赢了“青川狮子梁保卫战”、“北川唐家山堰塞湖”等重大科技战役。学校先后委派百多位专家奔赴灾区,参与灾情考察,排除高危险情,参与政府决策和灾后重建,千余名师生参与志愿者行动和心理救助。我校专家学者在国内首次科学提出“成都不是余震区,成都主城区安全”的结论,稳定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秩序。
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时任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出席了签字仪式并作重要讲话。自部省共建以来,学校积极投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油气勘探、地质调查、能源开发、核技术应用、大型水电、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并整合社会办学的优质资源,迄今已同60余所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百余家重要单位签约,实现了省部共建以来学校融入行业和地方的良性双向互动。3月26日,中共成都理工大学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大会提出了“建成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和“全方位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主题。学校启动一本招生。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一本”招生本科专业8个到2015年的37个、2016年的48个(含大类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通专结合,三提一塑”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功获得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5月,学校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连续七次荣获“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适应人才市场变化,2011年学校创新招聘形式,采取了“行业组团专场招聘为主,大型双选会和小型就业宣讲会为辅”的方式促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地质、矿产、石油勘探队伍中近50%的技术骨干、全国核工业地质勘探队伍中约30%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为我校毕业生。11月,由学校教师团队完成的专利《注浆扩散测试装置》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是本届金奖中唯一一项高校专利。该项专利自2007年10月研发以来已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先应用于雅砻江流域的世界第一高305米锦屏一级双曲拱坝岩土体加固工程中。凭借其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成果,于2015被年国家发改委把此列入《国家重点推广低碳项目》,当年全国仅29项。年底,《成都理工大学章程》通过核准并向学校和社会公开发布。该《章程》共分为序言和总则、学校与举办者、学校功能和教育形式、组织与结构、教职工、学生与学员、校友和校友会、经费资产后勤、校训校徽校庆日和纪念日、附则等10章,由学校党委常委会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此开启了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3月,地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校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地质工程专业是在原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自201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批本科招生,近三年本专业的第一志愿平均填报率达到165.43%。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4以上,就业率达到95%以上。这一年是我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校建校60周年,也是我校抢抓“双一流”建设机遇的关键一年。10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区内共同策划、筹备、建设一所成都自然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目前市校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立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于2021年,学校博物馆的众多藏品将迎来自己的"新家"。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对提升学校品牌声誉和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将在人才培养示范、学科建设引领、体制改革促进、学校声誉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启动综合改革,完善治理体系,为学校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提升学校人才队伍层次与水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更具优势的人才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成都理工大学珠峰引才计划实施办法从成都理工大学珠峰攀登计划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构建从青年骨干到拔尖人才再到领军人才的阶梯式人才遴选和人才培养培育机制,学校以海纳百川的伯乐之态迎接千里马之奔腾,在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上,汇聚每一点星火。
10月1日,新中国70华诞。一场庄严的仪式,一曲爱国的赞歌;一份深情的告白,一腔壮志的豪情。当天,学校隆重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这是我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一。学校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主题教育的底色,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情,切实将爱国热情切实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际行动。11月24日,我校“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科学研究计划”正式启动。学校将围绕“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利用学校多年深耕这一领域打下的良好基础,聚集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共同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巨型造山带和毗邻的大型沉积盆地形成的地学重大问题,为世界提供中国人自己的方案。12月26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进一步聚集优质资源、优化条件保障,合力为学校争创一流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在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集聚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生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更好融入四川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9月9日,为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学校隆重召开2019年教师节庆祝暨表彰大会。在推进“双一流”的建设中,学校始终把“人才强校”作为核心战略。1月10日,我校3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总数居四川高校前列。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刘树根教授主持完成《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项目;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许强教授主持完成《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作为第三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完成《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项目。学校进入中国“双一流”大学百强行列。打破学科壁垒,按照“有机融合、协同创新、集群发展”建设思路,以“地球科学”大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实现地球科学涵盖学科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科群整体发展。
9月9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开校仪式在校门广场举行,深化市校合作,携手共同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2017年9月,学校与宜宾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宜宾科教创新示范园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5月23日,双方签署《共建产业技术学院协议》,正式开启了成理师生和宜宾人民共同奋斗的新篇章。宜宾校区围绕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定位,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1个与宜宾优势产业集群构建高度契合的专业布局宜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扎实、创新本领突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1月4日,我校校长刘清友教授因其在从事石油钻头及装备的理论、实验、产品及应用研究杰出成就和贡献,荣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月7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成都理工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学校在新一届党委的带领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一张蓝图干到底,为全面建设优势特色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擘画“十四五”击鼓催征开新局,聚焦“双一流”奋楫扬帆启新程。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理全校师生将坚定信念、开拓创新、求实奋进,奋力书写新的历史华章。
穿越65年的春风秋雨
成理人秉承
“不甘人后、敢为人先”进取精神
穷究于理,立天下事
成就于工,攻万物难
在摸索中成长
在探索中前行